央广网教育频道不应为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歌功颂德
【仅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讨论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2015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演讲: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广播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广播网一直以来充分发挥原创新闻优势,主打“快新闻”,突出“央广独家”,通过服务全国听众和网友的央广新闻热线进行独家新闻调查报道,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PP客户端等平台新闻首发率、曝光信源首发率、新闻转发率均名列国内媒体前列,日均发稿超7000篇,成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关键节点。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122号),2015年1月起,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由此正式纳入统一管理。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阎晓明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免去王求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职务。
央广新媒体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李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总裁陶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副总裁、副总编辑伍刚;央广网副总裁王家耀
央广网中国之声专职副书记、主任编辑 魏漫伦
央广网教育频道高级编辑安红丽
央广网教育频道“作者佚名”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册封为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之一,好比“穷棒子掘到了狗头金”?
2011年11月3日,央广网教育频道 中国教育之声论坛 > 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人物简介】熊丙奇,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所著教育专著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东方出版中心,2008)、《中国教育的100份诊断报告》(上海世界书局,2010年)等等。作品获得教育部、上海市奖励20余次。熊丙奇的博客为中国十大教育博客之一,点击量超过五百万人次。作为著名的教育批评家,熊丙奇在博客中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评论性文章,全面揭示了现今中国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深入的思考了大学教学、科研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与弊端,文章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除此之外,熊丙奇针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以民间视野为观察立场,以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为观察视角,独到地指出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体制根源、价值根源等等,在推动教育革新方面掀起了很大的舆论力量。
http://edu.cnr.cn/voe2011/elite/201111/t20111103_508727147.html
2014年12月22日,央广网(记者邹佳琪)”《2014央广网教育年度盛典“熊丙奇再获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主办的“2014央广网教育年度盛典”正在进行,盛典现场揭幕了“2014年中国教育变革人物”奖项,国务院参事、经济学家汤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获奖。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似乎为央广网立下了“汗马功劳”。离开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央广网个别人“六神无主”。
央广网记者多次帮助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忽悠大行其道。
举证如下:
2015年12月22日,央广网(记者柴华)《高校尖子生保研遭拒 招办回应:不招非“211”》: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保研的话题今天再度被提起,是因为媒体的几则报道。《中国青年报》本周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最近在非“211”大学读大四的鲁欣的故事。她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进入一所名校读研,是她当初立下的目标,也是支撑她3年来一刻也不敢放松、一心向学的动力。然而,当她拿到了自己学校的“免推保研名额”之后,心中梦想高校的招办电话那头却回复说:“抱歉,我们学校不招收非‘211’大学的推免生。”鲁欣当然不是这个梦碎经历的唯一代表。记者翻开网络,公开媒体上讲述类似故事的非“211”“985”高校学霸们比比皆是。尽管他们在高考时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挤进理想殿堂的门槛,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走进这些高校继续深造的能力。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等级身份”破坏了教育公平和人才健康发展的价值观。熊丙奇认为,可能“985”、“211”学校整体学生素质更高,但实际上这样一刀切的方式影响了很多非“985”、“211”学校的发展空间。这种做法实际上把学生的第一学历看得太重要,甚至有一些“985”、“211”学校把第一学历作为污点,这让学生们产生一个错误认识,认为只有进入名校才有出路。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则表示,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探讨如何破除这种高校的“三六九等”。熊丙奇表示,教育部其实也知道这种做法是歧视,也要求高校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但为什么高校仍有恃无恐呢?因为“985”、“211”这样的工程计划是政府部门推出的,导致“985”、“211”工程变成了学校的身份。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总体方案也提出,“985”、“211”工程虽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身份固化、信心缺失、重复投入等问题。从政府部门角度来说,应该反思“985”、“211”学校的纯粹性问题。(记者柴华)
http://www.cnr.cn/china/xwwgf/20151222/t20151222_520884710.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柴华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知名教育专家”明显失误。
2016年5月23日,央广网(记者马闯)《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发布 专家建议司法监管》: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高考临近,野鸡大学、虚假大学又开始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日前,有互联网平台曝光了73所新的虚假大学,并且有调查数据称,全国虚假大学数量已经高达400余所。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低成本是虚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要建一个虚假大学,现在半天时间就可以了,诈骗者请一个人建个网站,发布到网上,接上国外的服务器,就完成了一个虚假大学的建设,不用注册、不用师资、不用校舍等等,没有任何的实质性的办学活动,它是假的大学,是明显的诈骗行为,它跟电信诈骗、电话诈骗是一回事。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分清责任,司法机关要加强打击力度。“对这种虚假大学,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诈骗。对它的监管,实际上就是应该由司法机关来监管,司法机关及时跟踪这些虚假的网站,及时注销,并顺藤摸瓜打击后面的诈骗团伙。现在有些人认为这是教育部门监管的事情,实际上这是混淆了虚假大学的实质。虚假大学本身就没有注册,也没有办学,只有明确了它的监管主体,才能避免现在尴尬的局面。”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522/t20160522_522203963.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6-05/23/c_129007185.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央广网记者马闯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成教育专家。
2015年9月13日,央广网(记者车丽)《教育部:硕士研究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宁缺毋滥》: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明确,硕士研究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宁缺毋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研究生招生情况可谓“冰火两重天”。一些985、211高校报考火爆,而非985、非211,特别是一些刚升为硕士点的院校报生情况则不理想,他们往往有降分录取的冲动。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4597443_K4.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车丽称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囧!
2016年4月2日,央广网(记者崔砚冬)《教材价格管理权下放 好事坏事?》: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家发改委昨天发布了《关于废止教材价格和部分服务收费政策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放开教材价格外,还要建立新的教材出版、编写、采用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打破利益链条。
熊丙奇:必须要通过市场竞争解决。如果教材有多家出版机构编写,在采用时,可以由学校、老师、家长共同参与选择,这样可以促进公平合理定价,也利于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而现在,编写可能指定某家出版机构,很显示,在这样垄断的格局之下,就可能随意乱定价。
http://finance.cnr.cn/txcj/20160402/t20160402_521770683.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崔砚冬向全国声明: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教育专家。
2016年5月13日,央广网(记者沈静文 景明 湖北台记者何伶凌)《2016年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公布详解政策数据》: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2016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和相关工作方案》,首次公布各省高校生源计划调剂具体人数。按照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高等教育资源丰富、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12个省(市),将向中西部10个省区调剂共16万生源计划。仅湖北、江苏两省,今年就将分别减少4万和3.8万生源计划。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政策在今年备受关注,是因为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各省调入和调出的具体人数。而之所以引发质疑,熊丙奇认为,是因为家长只能看到数字和方案,而没有被告知政策的具体细节。熊丙奇认为,在政府看来,调整了38000个计划,是对中西部地区的贡献,从推进教育公平来说是积极的作为;但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可能觉得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在涉及考生利益的时候,政府一定要公布政策的细节,而不是仅仅公布一些粗略的数据;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了博人眼球炒作这个数据的话,就会导致政府工作的焦虑和对国家政策的误解,既影响到高考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到队高考公平改革的推进。
[[url]www.huaue.com[/ur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沈静文宣布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教育专家。
2016年6月6日,央广网(记者沈静文 实习记者蒋勇)据经济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十年寒窗,影响940万孩子命运的一考还有一天之遥。明天,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将拉开帷幕。对于考试的观望者,这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大事;而对参与者,虽不再有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悲壮,关于这场考试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仍然牵动人心。
但也有专家坦言,设置刑罚首先只是法治的末端环节,“入刑”并不能改变背后的非法利益诉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要从根源上抑制作弊冲动,需要的是对考试制度更细致的设计。熊丙奇提醒,“作弊入刑实际上是对后面作弊行为的处罚,可能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但是作弊产生的根源没有解决。我们高考录取是按学生分数录取,只要这次考试你考好了,不管平时成绩再差,你只要按照这个成绩学校是要无条件录取,因此一些成绩很差的学生会铤而走险,对他们来说哪怕就是禁考三年也没作用,因为他成绩本身很差,所以禁考制度对他们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china.cnr.cn]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沈静文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专家。
2016年6月6日,央广网(记者沈静文 实习记者蒋勇)《逐步取消高考录取批次 让竞争更公平》: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本周,关注度最高的就是高考了。明天,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将拉开帷幕,全国940万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考前,教育部、多省教育厅发布提示,要求各地优化高考服务、提醒广大考生做好考前准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此话题做出点评:逐步取消高考录取批次,让竞争更公平。
[finance.cnr.cn]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沈静文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教育学者。
2016年6月9日,央广网(记者沈静文)《盘点高考高招政策变化 专家:先报专业再报学校是改革方向》: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很多人的眼中,考大学就好像是一场大战,而高考的考试仅仅是这场大战当中的一部分战役。随着今天高考考试全部结束,志愿填报和高校录取工作也即将展开。刚刚经历完考场历练的考生,马上又将面临新的问题。今年的填报志愿和录取过程,政策有何变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合并录取批次的最大意义在于,学校不再以批次论英雄。让学校摆脱三六九等,不再有一本二本这样的身份标签,让每一所学校平等竞争,不是再去看学校是一本、二本来选择大学,而是关注学校本身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因此,现在有一本、二本的地方是融合一本、二本变成一个批次,今后有本二、本三的地方是把本二、本三融合,变成一本、二本。接下来,全国范围都要逐渐融合到只有一个批次,所有学校都在同时竞争,不再先录一本、再录二本。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609/t20160609_522358761.shtml
2016年01月26日,央广网(记者王楷)《一硕士论文疑似大篇幅抄袭 山东大学启动调查问责》:导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交出的一份答卷,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山大研究生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教育部学位论文造假的处理办法里面都有规定,导师负有相应责任。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这件事情也给所有高校学生提醒:不要让一次抄袭成为终身污点。“不是说你现在抄袭成功,蒙混过关,就是算你成功了。学术规范是有终身追诉的,当然要注意的就是,机构还是有延迟,有的学术规范它不可能及时的放开,因此除了及时之外,其实我们还是要从制度建设,从评价体系改革上来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引导学生去追求学术影响。
http://news.cbg.cn/gndjj/2016/0126/2144541.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王楷应当知道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教育专家。
2016年3月17日,央广网(记者王楷)《高校自主招生简章密集发布 熊丙奇:让学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进入3月中旬,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三个月,广大考生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而此时,高校有关自主招生的信息也在密集发布。本月,在全国90所自主招生的高校中,绝大部分已经公布了2016年自主招生简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在选择自主招生学校时要更加理性。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317/t20160317_521625429.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王楷应当知道: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绝对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教授”。
2016年4月5日,央广网(记者王楷)《教育部出台意见 明年起EMBA年纳入全国统考》: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官网4月1号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编辑:任芳】
http://china.cnr.cn/NewsFeeds/20160405/t20160405_521797407.shtml
2016年4月6日,央广网(记者佚名)《明年EMBA将纳入全国统考 由教育部统一划线》: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官网4月1日发布了教育部新规。新规明确要求,从明年起,EMBA将纳入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划线、各学校按需调整录取。同时,所有工商管理硕士的学费将严格合理合规定价并依规收费。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担心:未来EMBA若实现全国一张卷,会否引导学生“拼分数”,只靠理论忽略实践呢?熊丙奇强调:“你要求EMBA这样本身重视实践,重视实战经验的人,要去参加考试,这不是又用卷面的分数来评价人才呢?”【编辑:张雷】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406/t20160406_521799750.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的新闻向全国公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教育专家。
2016年4月29日,央广网(记者孙莹)《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专家:有进步意义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指出,“把《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来讲,主要在于培养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尤其作为品德这方面,往往会产生误解,或者很空泛,实际上遵纪守法就是作为合格公民的基础。”熊丙奇强调,“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整个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着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入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从学生的成长出发,让他们有这种道德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
http://china.cnr.cn/gdgg/20160429/t20160429_522026455.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央广网记者孙莹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成教育专家。
2016年6月12日,央广网(记者周洪 杨有宗 王宇)《上海10个本科专业“预警”将减少招生总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发布“预警”将会促进学校树立危机意识。
http://china.cnr.cn/news/20160612/t20160612_522371941.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周洪杨有宗王宇知道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专家学者。
2016年6月13日,央广网(记者任梦岩)《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 咨询价格数千到数万》:面对价格天壤之别的服务机构和天花乱坠的承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家长和考生,所谓的“大数据”,基于考试院历年公布的高校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而得出的,在网上都能查得到,培训机构在整合后发售的确能提供一些便利,但是不能完全作为依据。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612/t20160612_522378867.shtml
2016年6月13日,央广网(记者焦莹)对于高考完正要准备报志愿的考生来说,面对上百所高校,几千个专业,哪个适合自己?许多考生和家长也拿不准。与此同时,大量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家长和考生不要将这些数据完全作为依据。
http://m.cnr.cn/news/20160613/t20160613_522389776.html
2016年6月26日,央广网(记者佟亚涛)《多省公办普通高校今秋起上调学费 广东涨两成》: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计算生均成本,也就是培养每个学生的花费时,要把学校的形象工程等不必要的开支剥离掉。熊丙奇:很多学校在计算生均成本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成本进行汇总,但是实际上很多成本,比如行政开支的成本,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成本,都不应该计算到生均成本上。我们希望通过计算生均成本来加强学校的现代化治理,避免跑冒滴漏。
http://finance.cnr.cn/txcj/20160626/t20160626_522497124.shtml
2016年6月30日,央广网(记者易珏 见习记者王晶)《985、211高校工程将成为历史? 专家:如不废除双一流建设会打折扣》:日前,教育部通过官方网站宣布一批985、211工程建设的失效文件。消息一出,再次引发关于“废除985、211工程”的联想和网民热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我国应该明确废除985、211这一学校身份标签和概念,给每所学校平等竞争的环境和空间。根据我国建设双一流的方案,未来我国将不再通过过去的985、211工程渠道给学校拨款,而是按新的双一流方案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原来的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就没有了。如果政府部门不发文明确取消985、211工程这一提法、概念,而是继续迷糊处理或保留,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同时,老985、211学校还存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成效会大打折扣。”熊丙奇强调。
http://news.cnr.cn/dj/20160630/t20160630_522536039.shtml
2016年7月19日,央广网《大学费用高涨致部分贫困生辍学 评:政策要与时俱进》: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日,北京青年报对目前贫困生高考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我国的大学费用不断上涨,这对于贫困生们来说,着实带来不小的压力。一个来自农村的贫困生,想要在一线城市上完大学,每月的生活费平均需要2000元左右,而这个数字,是农村贫困家庭不可能承受的。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很多农村贫困生只能忍痛割爱,报考自己所在的省内大学,或者干脆选择放弃,进入职业学校读书。这样无可奈何的选择,让很多知道报告结果的人感到心碎。也让一些人产生了质疑,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价的上升,过去对于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是否还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现如今,逼迫贫困生改变报考意愿的原因,除了以往的政策有缺口之外,更重要的是上大学的回报率不高。
http://country.cnr.cn/snsp/20160719/t20160719_522723192.shtml
2016年8月3日,央广网(记者王志达)《大学生体验50元在京生存15天 被指对能力培养作用有限》: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不少高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体验,方式方法上不断的翻新。学生们在老师“若即若离”的保护下,完成着各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考验的是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吃苦能力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参与人数有限,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模拟环境,不能够人为拔高其作用。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作用,真正的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很有作用,他也就是一段时间的经历,要把它拔高到什么样的一个位置,实际上是没有必要。
http://travel.cnr.cn/list/20160803/t20160803_522870765.shtml
2016年8月9日,央广网(记者王楷)《教育部:科学事业重大项目验收专家组至少要有一名财务专家》: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教育部近日印发《教育部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立项和实施管理办法》,规范科学事业费重大项目管理,明确提出:重大项目验收专家组至少要有一名财务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教育部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将预算管理调整为结果管理和监督,这更符合国际惯例。熊丙奇指出,把这个权力放分到学校,学校可以就是不再按照以前比较细的预算来进行机会的匹配,但是究竟这个机会要用在什么地方,还是需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http://china.cnr.cn/NewsFeeds/20160809/t20160809_522929308.shtml
2016年9月9日,央广网(记者沈静文)《15省取消本科三批 国外大学不分三六九等也能办出特色》: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各地开展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革,截至2016年,已经有河北、广东、湖北等15个省份取消了本科三批,上海市率先将本科一批、二批合并,成为一个本科批次。而北京也将从明年起取消本科三批,同时,高考志愿填报和投档方式都将有所变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合并录取批次的最大意义在于,学校不再以批次论英雄。让每一所学校平等竞争,去关注学校本身的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接下来,所有学校全部在同时竞争,不再先录一本、再录二本。
http://china.cnr.cn/qqhygbw/20160908/t20160908_523122541.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9-08/7998114.shtml
2016年09月17日,央广网(记者卢海宁)《专家:中国将超越英国成第二大留学目的地》: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些年来,不仅中国的留学热未曾降温,伴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来华留学也在悄然升温。有权威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那么来华留学生们有着怎样的偏好呢?教育部数据显示,经济、教育资源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浙江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省份的前三位。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不仅是当地的教育水平,毕业之后的工作发展前景也是留学生们同样需要考虑的。熊丙奇说:“来华留学生在选择留学的学校和留学的城市的时候,会关注这个地区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情况,因为他一方面要完成学业,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在当地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那么来华留学生们有着怎样的偏好呢?教育部数据显示,经济、教育资源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浙江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人数省份的前三位。熊丙奇表示:“我们要看它具体的是短期的汉语补习班还是攻读学位班,其实韩国的学生到我国来读书,多为短期的研修班,美国的学生同样如此。当然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华留学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留学输入国。但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的质量还要进一步的提高。希望在未来能有来自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攻读学位。”熊丙奇认为:“在关注数量的同时也要关注质量,就是同样有这么多人来,我要看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门槛又有多高。如果说,今后我们的入学门槛可以和欧美的一流大学相提并论,门槛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而同时我们能够在没有更多的奖学金的情况下,也有很多的外国留学生来留学,这样就能反映出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真正的吸引力了。”
http://finance.cnr.cn/jjgd/20160917/t20160917_523139984.shtml
2016年9月17日,央广网(记者王楷)《来华留学生十年来成倍增加 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英国媒体称,最新数据表明,选择到中国留学的英国学生人数过去一年迅猛增加。那么,吸引洋学生来华读书的有利条件都有哪些?高校在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为洋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质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来华留学生中短期留学,研究班的学生远远要多于攻读学位的学生,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更多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的教育的吸引力,因为短期留学可能是学语言或者了解中国的教育的情况,而在攻读学位,是要付学费,同时要花几年的时间,要考虑到拿到稳定学术的汇报,因此怎样提高攻读学位留学生的数量,提高比例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留学生事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第二方面,来华留学的结构要进行关注,以前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的数量,来自欧美的还是偏低的,主要还是来自亚洲、非洲、这个问题就是目前看来攻读留学生的学生,还是集中在我国的一些人文科学,比如传统的一些学科,包括中医学、敦煌学、经济学比较有特别,攻读理攻科专业的学位研究生偏少。
http://china.cnr.cn/xwwgf/20160917/t20160917_523140319.shtml
2016年9月27日,央广网(记者何源)《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引热议 专家:不能一刀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文章认为,虽然四大名著确实是文学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适合孩子进行阅读。也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读不读四大名著,不是一个可以一刀切的问题。孩子性别、年龄、包括心理成熟度都应被纳入考虑范畴。熊丙奇表示,到了高中的时候,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那这时候具有复杂人物情节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就比较适合阅读。
http://china.cnr.cn/xwwgf/20160927/t20160927_523164472.shtml
2016年9月29日,央广网(记者王楷)《教育部再发留学预警 美国一高中涉嫌欺诈中国留学生》:教育部提醒,为避免我国留学人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留学人员和留学中介服务机构须对上述信息给予关注,以免自身权益受到影响。专家提醒,海外留学陷阱多,学生家长应当提前做好功课,“擦亮眼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这几年国外一些学校和中介机构把招收中国留学生当做一门生意。在进行具体留学服务的时候,往往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降低录取门槛、甚至伪造学生的信息,进学校之后也不是按照事先的承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因此家长要知道,千万不要认为被美国一些学校录取了,就万事大吉。
http://china.cnr.cn/xwwgf/20160929/t20160929_523170490.shtml
2016年9月30日,央广网(记者周益帆)《云南首例考试替考案开审 嫌疑人伪造多种证件》:云南省两名高中生在美术专业本科招生考试中,找大学在校生替考被监考老师当场识破,检察院对四人提起公诉,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法院于本月28号开庭审理了此案件。这起案件,也是云南省审理的首例代替考试罪案。而对于替考痼疾的根本性治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还需要从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着手。熊丙奇强调,“为什么国家一直在打击作弊,但是一直屡禁不止,原因实际上是作弊的利益和风险不对等。一次考试决定录取,不管这个孩子平时成绩如何,只要考试考出了好成绩,都必须认可,有的学生就会采取这个方式。第二是学生通过考试被录取了,对学校来讲,如果达不到培养要求,却没有建立起淘汰机制。我国真正要治理作弊,必须要改革这样的升学制度和培养制度。”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930/t20160930_523171734.shtml
2016年10月10日,央广网(记者柴华)《2017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 专家:难度略微提高》: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将于今天(10日)正式启动。与以往相比,今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最值得关注的一大变化就是,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被纳入到了统考之中,而不是此前的全国联考。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现在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存在问题,过多的强调笔试成绩,很多学生去准备考验科目,但是自身的学术能力存在很大问题。而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更多应该关注本身能力,积累的实践经验,如果再强调考试,跟学校提高生源素养,又是背道而驰。
http://education.news.cn/2016-10/10/c_129315945.htm
2016年10月14日,央广网(作者隐姓埋名)《【专家意见】研究生培养要把好培养关和毕业关》: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跨专业在研究生的报考中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只要能满足学校的报考要求,以及能分析自己未来求学的规划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就可以了。对于大学来讲,他接受跨专业的学生可以培养交叉型复合人才。有的专业可能会强调专业背景,但是有的专业更加强调人才综合的能力和素养。
http://china.cnr.cn/yxw/20161013/t20161013_523196141.shtml
2016年10月31日,央广网(作者:未留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什么需要“国家标准”?》: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近日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颁布实施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高校要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实际,修订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熊丙奇(注解:上海自由撰稿人,曾经披着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民办非营利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乞丐服):实际上国家提出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是一个基础标准,是基本要求,不是最终要求。也即每个学校应该按照达到这样一个基本标准的基本要求,每个学校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上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由此来保证本科学位的质量,它是出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
http://finance.cnr.cn/jjgd/20161031/t20161031_523232543.shtml
2016年11月8日,央广网(作者佚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什么需要“国家标准”?》:明年,我国将会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规范和指导。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什么需要“国家标准”?教育学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此做出解读评论。
http://finance.cnr.cn/jjpl/20161031/t20161031_523232543.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个别人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说成“教育学者”。
综上所述,央广网(教育频道)记者多次帮助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忽悠大行其道。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可以把央广网记者吹捧自己的文稿结集出版,书名可以叫《央广网记者眼中笔下的上海政治狂人熊丙奇》或者叫《央广网多名记者送给上海熊丙奇殊荣》之类。
初步解读如下:
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上海交通大学等官方“教育专家”资料库里,检索不到“熊丙奇”的信息。
迄今为止,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没有国家权威机构颁发的“教育专家”证明文件。
2006年10月和2014年12月,熊丙奇在博客宣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
2006年10月20日,网易“熊丙奇的博客”《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我是一个高等教育问题的业余研究者,谈不上专家,也不是教授。
2014年12月26日,熊丙奇新浪微博《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我是一个高等教育问题的业余研究者,谈不上专家,也不是教授。
2013年3月6日,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化学人生”肖重发(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的博文《熊丙奇纯粹就是一个垃圾!》:看到有人质疑熊教授!我也凑合几句。熊丙奇不知怎么就红了,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总有他的声音。可是我没有看到一句有点价值的话。也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学术著作!那些记者真的要反省了,难道真正的教育学者都死光光了么?非得采访熊教授不可?
2013年3月6日,马红孺跟帖:曾经的交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报编辑。如果说他是宣传专家,忽悠专家,我信;如果说是教育专家,那基本上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可以当教育专家了,呵呵。
2016年1月9日,百度贴吧梁宏达吧网友“没希望啊没希望”发帖:“即便是专攻某一领域内评论的一些所谓的学者,比如熊丙奇就专攻教育领域,也因为他凡是教育领域出现什么热点就随着进行评论,思考的时间能有多长?能有深度吗?而且也是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请问他对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懂的很深很精吗?还是那句话,他也只有一个脑袋,哪能对教育领域的众多方面都能考虑的面面俱到且有深度?虽然他的博文一篇篇的出,有的还上与他有勾扯的报纸,但都是没什么深度的忽悠,况且他有为既得利益子弟说话而忽悠一般民众的目的性!”
http://tieba.baidu.com/p/4202699682
以上内容,约****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主流媒体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不当言论或许得不偿失。
全国主流媒体应当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媒体从业人员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应当审慎,以免损害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