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发表熊丙奇的不当言论表明编辑不学无术
【仅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讨论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是以中国各族青年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和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日报。
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张坤
中国青年报副社长谢湘
中国青年报社党组成员、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总干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刘健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毛浩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马年华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梁长春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杜涌涛
《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郭梅怪
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北京记者站站长李新玲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主任吴湘韩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部主任刘万永
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曹林
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青年话题”主编 冯雪梅
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主任堵力
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曹竞
《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编辑不学无术。
举证如下:
2016年11月9日,《中国青年报》(熊丙奇)《本职工作没做好的教师还是别兼职了》: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提到,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兼职兼薪并不新鲜。比如,不乏有院士到多所高校兼职且拿全薪,舆论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高校沽名钓誉,把兼职院士当成全职院士,开展对外宣传;个别院士没有发挥兼职应有的作用,只是利用院士头衔牟利。对此,“两院”都曾对院士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减少社会兼职。《意见》提到的是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兼职的价值和意义不用赘述,要做到“适度”很重要,但也很难。要让这一新规,既规范科研人员、教师兼职,又让兼职发挥增加知识价值的作用,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对科研人员和教师(包括兼职科研人员和教师),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建立科学的职务考核、评价体系。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完成本职工作,应当是兼职的前提。近年来,高校都加强了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考核,但是由行政主导的考核体系并不完善。有的教师长期“吃空饷”,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兼职,很可能加剧这一问题。只有在高校内建立和完善基于教育和学术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引导教师专注本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兼职。对兼职科研人员和教师的考核也同样重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聘请了不少兼职教授。有的兼职教授确实想发挥作用,为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出力;有的看重的是头衔或者学术资源,兼职教授没有具体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任务,却拿兼职薪酬,不在个别。高校的用意在于搞好“人脉关系”,在各种学术评审、评价中派用场。这次《意见》提到,科研机构、高校应当规定或与科研人员约定兼职的权利和义务,实行科研人员兼职公示制度,如此能够避免兼职成为“吃空饷”。科研人员、高校教师资源不同,有的担任行政领导,有的是院系、学科负责人,因此要防止兼职产生利益输送。拿学校教育资源、学术资源,在招生、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中,与校外资源进行交换,时有发生,由此滋生了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如果教师兼职牵涉到具体利益,就要建立利益回避机制。让每个科研人员、教师乐于工作,人尽其才,这是发挥知识价值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致力于提高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待遇,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不必总想着通过兼职兼薪挣钱;要扩大科研人员和教师实现自己教育梦想和学术梦想的空间,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尊重科研人员、教师的环境,以此激发他们的知识创新活力。
http://zqb.cyol.com/html/2016-11/09/nw.D110000zgqnb_20161109_5-02.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编辑不学无术。不要把眼光局限于高校教师的兼职(微观)收入上。不要坐井观天,不要鼠目寸光。
初步解读如下:
第一、《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编辑或许不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的目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基本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统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科学门类,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创新链条,加强系统设计、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稳定提高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
第二、《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编辑或许不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主要原则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主要原则:
——坚持价值导向。针对我国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股权激励等对创新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政策缺位、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明确分配导向,完善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其创造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紧密联系。
——实行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创新主体、不同创新领域和不同创新环节的智力劳动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分配政策,统筹宏观调控和定向施策,探索知识价值实现的有效方式。
——激励约束并重。把人作为政策激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权等长期激励,健全中长期考核评价机制,突出业绩贡献。合理调控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单位收入水平差距。
——精神物质激励结合。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在加大物质收入激励的同时,注重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大力表彰创新业绩突出的科研人员,营造鼓励探索、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三、《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编辑或许不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适用的范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本意见适用于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其他单位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可参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收入分配办法。国防和军队系统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收入分配政策另行制定。
第四、《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编辑或许不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把教学业绩和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对专职从事教学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的比重,加大对教学型名师的岗位激励力度。对高校教师开展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手段创新等,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倾斜。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高校教师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开展多点教学并获得报酬。鼓励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介,推动精品教材和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授课教师按照市场机制取得报酬。科研机构、高校的正职领导和领导班子成员中属中央管理的干部,所属单位中担任法人代表的正职领导,在担任现职前因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股权,任职后应及时予以转让,逾期未转让的,任期内限制交易。限制股权交易的,在本人不担任上述职务一年后解除限制。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快制定具体落实办法。
《中国青年报》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本职工作没做好的教师还是别兼职了》,或许曲解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基调是泼冷水,打破头楔,表明编辑不学无术。
以上内容,约****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主流媒体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不当言论或许得不偿失。
全国主流媒体应当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媒体从业人员发表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的言论应当审慎,以免损害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摘要》
《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6%,比上年的1.70%有所提高。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27.7万元,比上年增加2.3万元。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5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政府属研究机构投入1186.4亿元,增长19.1%;高等学校投入597.3亿元,增长27.6%。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3.4%、16.8%和8.5%。
《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加1624.4亿元,增长2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比上年的1.76%有所提高。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0.1万元,比上年增加2.5万元。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6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306.7亿元,增长10.1%;高等学校经费支出688.9亿元,增长15.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5.7%、15%和7.9%。
《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比上年增加1611.4亿元,增长18.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比上年的1.84%提高0.1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7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548.9亿元,增长18.5%;高等学校经费支出780.6亿元,增长13.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2%、15%和7.6%。
《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亿元,增长1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8%,比上年的1.98%提高0.1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33.5万元,比上年增加1.8万元。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9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1781.4亿元,增长15%;高等学校经费856.7亿元,增长9.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6.6%、15%和7.2%。
《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0亿元,增长9.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926.2亿元,增长8.1%;高等学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增长4.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