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温州 城建 S1 S2 M1

央广网记者杜静错把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知名教育学者”

已有 117 次阅读2016-11-15 10:13 |个人分类:教育研究

央广网记者杜静错把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知名教育学者”
【仅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讨论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2015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演讲: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广播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广播网一直以来充分发挥原创新闻优势,主打快新闻,突出央广独家,通过服务全国听众和网友的央广新闻热线进行独家新闻调查报道,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PP客户端等平台新闻首发率、曝光信源首发率、新闻转发率均名列国内媒体前列,日均发稿超7000篇,成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关键节点。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122号),2015年1月起,在全国新闻网站正式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网站采编人员由此正式纳入统一管理。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阎晓明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免去王求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职务。
央广新媒体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李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总裁陶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副总裁、副总编辑伍刚;央广网副总裁王家耀
央广网中国之声专职副书记、主任编辑 魏漫伦
央广网教育频道联系方式合作联系:010-56807133 信箱:[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央广网教育频道高级编辑安红丽
2016年11月14日,央广网(记者 杜静)《高校有偿替课成风背后的尴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表示,中国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包括课程设置自主权。再加上教师对课堂缺乏投入,自然而然课堂质量也就不高、缺乏吸引力。再者,随着大学的扩招,很多课程尤其是公共课程采取大班授课的方法,老师和学生的陌生感增加。更加剧了学生有偿替课的行为。
http://news.cnr.cn/comment/sp/20161114/t20161114_523264487.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 杜静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知名教育学者
《百度百科》解释,学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区分。广义学者:系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者,觉也《说文解字》。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代表者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和各类文化专家。
《现代汉语词典》第1297页解释,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第1297页解释,学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百度百科》解释:著名,中文常用词语,本意是指在作品上显示出名字来,常引申为某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造诣,很出名。也指某一事物比较出众。
迄今为止,中国汉语字典词典有学者的词条scholar,academic,academician,learnedman,man of learning,bookman;找不到教育学者的词条。Educationalscholars
人们或许会问:教育学者是什么东西什么玩意?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等都没有开展认定教育学者的业务。也没有制发教育学者的证书。
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法律没有授权或委托任何新闻媒体开展认定教育学者的业务。任何媒体没有认定教育学者的资质。
迄今为止,熊丙奇没有教育学者的证书。任何媒体从业人员不可能看到熊丙奇持有教育学者的证书。
在中国大陆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学校),从业人员通常都有职务或职称。在公众场合,人们称呼职务、职称梳理成章。一般不使用“教育学者”这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词汇。(没有职务或职称的个别人或许与学者不可同日而语)
迄今为止,“教育学者”或许是招摇撞骗的代名词。“著名教育学者”或许是赤身裸体的遮羞布。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或许与“教育学者”有不解之缘。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披着“教育学者”外套掩耳盗铃。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1972年7月出生;1978年入小学,1984年入初中,1987年入高中。1990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1994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做行政工作,在职读硕读博(企业管理学)镀金,2004年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按处级干部管理)或许属于"ironrice bowl"or"golden rice bowl" ,后被解职(或许不是双开)。(熊丙奇“当选”的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等衍生职衔理应过期作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前,熊丙奇的组织人事劳动社保关系或许仍挂靠上海交通大学,疑似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不知道是否享受五险一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不知道是否还交党费和工会会费;不知道是否依法纳税;不知道是否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熊丙奇的专业技术职称是编审,不是教授,曾经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封为教育学者,被个别媒体吹捧为教育专家”“教育问题专家”“教育时评家”“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家”“高考志愿咨询及职业规划专家等,有时还冠以知名”“著名字样,狐假虎威。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是怎样披上“教育学者”外衣的?
2016年11月10日,《环球时报》(熊丙奇)《中国学生咋又成了输家》:在社交媒体发达、各种信息混杂的环境中,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保持理性思维十分重要,不然就会谣言满天飞,以讹传讹。
多个媒体从业人员不负责任的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起到了三人成虎的作用。
2006年5月3日,网易熊丙奇的日志《为航天英雄受聘教授喜极而泣》:熊丙奇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09年3月16日,《华商报》(记者 彭宏)《熊丙奇:教改核心在于打破垄断》:本期嘉宾:   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博士。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华商报》记者彭宏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称为教育学者
2009年7月14日,《科学时报》《熊丙奇:大师的成长需要正常的精英观念》:这是一个大师遍地,也是大师稀缺的时代。说大师遍地,是指现在有的媒体动不动就封谁为大师,而被封之人,也泰然受之,…
2010年3月12日,《新京报》(熊丙奇)《教育家无须靠级别获得尊重》:如果追求个人享受、满足虚荣心,这样的教育家怎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其实质意义,就在于此。(学者熊丙奇)
[ur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3/12/content_13155110.htm[/ur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自封为“学者”。
2010年11月08日,中国广播网《熊丙奇:北大猛增推荐中学数实为抢夺生源》: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更是敏锐的指出:北大猛增推荐中学数量实是为抢夺生源,而冠以校长实名为卖点的推荐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变成了学校推荐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11-08/1022274196.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广播网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1年8月22日,《中国青年报》(记者 邱晨辉)《生源危机袭来 民办高校难逃破产》: 针对生源危机,学校、教育行政系统是否作好了相应的准备?这一危机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http://zqb.cyol.com/html/2011-08/22/nw.D110000zgqnb_20110822_2-10.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1年11月3日,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人物简介】熊丙奇,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http://edu.cnr.cn/voe2011/elite/201111/t20111103_508727147.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1年11月8日,《青年时报》(熊丙奇 上海 教育学者)《什么叫卖猪肉卖得最好》:[url]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1-11/18/content_341567.htm[/ur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自封为教育学者,自卖自夸。
2012年3月21日,《扬州晚报》(记者邵伟)《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被指多怪题——“蜘蛛网捕鱼,你会怎么答?本报连线专家:有想象和思辨空间的就是好题》:众所周知,高校自主招生,目的就是选拔拔尖人才、优秀人才,那么,这些面试题所为何?或者偏题能挖掘偏才?带着这些疑问,昨日记者也连线了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及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朱季康。
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2-03/21/content_375328.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扬州晚报》记者邵伟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吹捧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2年4月18日,搜狐教育人物推荐(作者隐姓埋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http://learning.sohu.com/20120418/n340940597.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搜狐网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称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2年5月24日,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刘茜)《成长路上男孩节节败退凸显教育危机》: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给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办一所男子中学,并无不可。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如果只有男校的形式,而无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全面转变,则只是在现实教育中增加了一个噱头
http://news.hnjy.com.cn/mzgz/15412.j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刘茜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称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2年10月9日,BWCHINESE中文网(作者:熊丙奇)《中国校长为何没有了信心?》: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认为:中国办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来越窄,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80年代,中学比上线率;90年代,开始比本科率;进入新世纪,本科率逐渐被一本率取代;现在,对于重点中学,在一本率之上,主要看有多少个上北大、清华。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2013年01月14日,人民网强国论坛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作家铁流评职称为啥这么难》:编者按:1月14日16时,著名教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做客强国论坛,以作家铁流评职称为啥这么难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2013年1月26日,《齐鲁晚报》(记者 徐洁)《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9成艺术生考试为混文凭》:1月25日,首届艺术体育特长生培养与高考改革发展论坛在济南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作客该论坛时说,长期以来,艺体特长生教育技能化,9成艺术生并非对特长真正感兴趣,艺术类考试成为混文凭,培养大师难。
2013年3月6日,科学网( 京ICP备14006957 )化学人生肖重发的博文《熊丙奇纯粹就是一个垃圾!》:看到有人质疑熊教授!我也凑合几句。熊丙奇不知怎么就红了,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总有他的声音。可是我没有看到一句有点价值的话。也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学术著作!那些记者真的要反省了,难道真正的教育学者都死光光了么?非得采访熊教授不可?
2013年10月2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龚斯宇、孟庆伟)《家长“用脚投票 英语培训“逆生长”》:近日,包括北京在内多地传出的中高考改革方案,都将改革的“刀子”落在英语科目上。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表示:“一门学科的分值越大,就会‘应试化’得越厉害。针对语文分值增加,可想而知,有多少学生、家长为了提高语文分数,会在学校学习之外,报培训班。”
http://www.cb.com.cn/economy/2013_1026/1018914.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经营报》记者龚斯宇、孟庆伟错称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3年11月19日,《扬州晚报》(记者邵伟)《江苏:何时取消文理分科?市民:关键在取消后怎么考》:研究教育的专家又如何看待取消文理分科?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记者,推进高考不分文理科,这一构想是很好的,可避免中学过早分文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但是,实行这一改革,必须与考试、招生分离同步推进,如果离开考试招生分离,而在现在的集中录取框架之下,实行不分文理科,可能会出现两方面问题。
http://gaokao.chsi.com.cn/gkxx/ss/201311/20131119/631668191.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扬州晚报》记者邵伟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吹捧为知名教育学者
2013年12月26日,海外网《熊丙奇:遏制高校贪腐,须管好行政权力》:(熊丙奇,教育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3/1226/c353596-20082415.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自封为教育学者
2014年3月20日,《时代周报》(记者 陈舒扬)《在职博士中官商博士占据很大比例》: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但官员博士泛滥,体现的是官员权力过大、缺乏监督。
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40320/24216_1.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时代周报》记者 陈舒扬错称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教育学者
2014年5月25日,红网(记者 谭忠欣)《熊丙奇2014湖南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讲座》:5月23日,长沙市明德达材学校举办了一场高考志愿及职业规划指导讲座。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做专题报告,传授高考填报志愿的经验。
http://www.3773.com.cn/gaokao/HUNAN/1212087.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红网记者谭忠欣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称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5年1月12日,《长株潭报》(记者陈斌)《玩手机与老师起争执,少年出走后身亡》:就此事,记者咨询了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501/201501120829442505.html
2015年1月13日,《北京晨报》电子版07版发表记者周怀宗组合文章,标题目录:边沮丧边说话;反对行政化的行政工作者;熊丙奇:教育观察者;以何种身份去发言;有办法难实现;
3、《熊丙奇:教育观察者》: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中国教育的100份诊断报告》等。元旦刚过的时候,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说:过去一年,我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这个问题,我真不想再说了’”。事实上,每每说完这句话之后,熊丙奇依旧认真地说了一大堆话,这些话都是关于教育问题的,也都是老生常谈。熊丙奇说,学生自杀、校长腐败、学术腐败、就业困难、老师体罚、校车事故……这些事情在过去的十年中,反复地出现,有时候会让人沮丧、愤怒。
http://bjcb.morningpost.com.cn/html/2015-01/13/content_*.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北京晨报》记者周怀宗误以为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熊丙奇是著名教育学者
2015年2月8日,《城市快报》《教育问题如麻 陈丹青:没有权力瞎操什么心 不如读无用之书》:写给谁看?给学生看,无用;给教师看,无用。给教育当局看?当然更无用。你批评教育,你在什么位置?你无权无位,写这些做甚?
2015年2月17日,【两会征集】"我有问题问总理"《如约而来,您对总理有哪些心里话想说?》221.204.238.*:教育部长及关心教育的人士应当看看教育学者熊丙奇的教育研究著作和博文,熊丙奇是当下中国对教育问题研究最系统的学者。
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45838408.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个别人肉麻吹捧“熊丙奇是当下中国对教育问题研究最系统的学者。”
2015年3月3日,中国网(记者: 段留芳)《熊丙奇:限制父母离婚 不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据媒体报道,民革中央将提案修订婚姻法,子女未满10岁父母不得协议离婚。记者获悉,民革将提交提案有10周岁以下子女的当事人,不适用协议离婚;有10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协议离婚前须让子女表达其真实的意愿。提案建议修改完善婚姻登记程序,审慎办理离婚登记,设置离婚熟虑期。对此,中国网记者邀请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谈了对该提案的看法。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听到别人称自己教育学者,或许手舞足蹈,飘飘欲仙,得意忘形。
2015年4月1日,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在《齐鲁晚报》发表广告:《我是熊丙奇,是一名教育学者。》
[url]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50104/ArticelB04005FM.htm[/url]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留下了自吹自擂的“自白书”。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满足于教育学者称谓,前面还要加上著名二字。实际上,加与不加都一样。目前,中国大陆自称教育学者的或许只有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一人。绝无仅有,史无前例。不说是恬不知耻厚颜无耻吧。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5年5月12日,《中青网》(记者 张炎良)《河南"证霸"口述:没想到65个证书遭吐槽》:面对孙梦涛遭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业招聘确实存在学历歧视问题。有些用人单位不是给所有学生提供一个真正展示能力的机会,而是按照简单的学历门槛把一部分人排除掉。
http://news.youth.cn/wztt/201505/t20150512_6627681.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青网记者张炎良可以知道熊丙奇是什么样的著名教育学者
2015年06月14日,《齐鲁晚报》(记者 陈玮)《出题者的脑袋装的是什么?》:以考试来迎合国家需要,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分析今年高考作文题时发现,作文题更强调思辨和表达,不再那么与时政紧密结合,这是在朝作文本质回归。
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50614/ArticelB04002FM.htm
2015年06月29日,《春城晚报》(记者 刘超)《谁逼得招生老师斯文扫地?》:对于清华、北大来说,任何一名被录取的学生,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应该都是万里挑一的高分考生,可为啥这么在乎对每一名学生的争夺呢?这样是否会干扰考生理性选择报考院校?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把高校招生老师逼得斯文扫地的,正是不健康的高校政绩观,而这种政绩观的背后又是分数论英雄的高考制度。
http://ccwb.yunnan.cn/html/2015-06/29/content_977529.htm?div=-1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春城晚报》记者刘超称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是吹捧。
2015年8月31日,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铖)《浙江在线记者专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新高考是否会带来新的留学潮?针对新高考系列问题,近日,浙江在线记者专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5/08/31/020812518.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浙江在线记者陈铖称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涉嫌吹捧。
2015年10月28日,《羊城晚报》(记者陈晓璇)《数学热的背后,关乎教育的方向》:最近,关于数学的话题很热。不过,在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这其实是一所学校的探索,应该给学校探索的自由,即使这所学校探索成功,也不意味着要把这种方式推广到其他学校,这是在多元教育中需要形成的新的教育理念。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5-10/28/content_824311.htm
2015年11月4日,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 王昱)《熊丙奇:湖南2020年高考3+3科目改革利于考生扬长避短》:11月3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厅长王柯敏就教育综合改革答记者问,针对近日审议通过的《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简称《方案》)作出了解答,对此,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就此次改革的几大重点以及家长与考生关注的焦点采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http://news.hnjy.com.cn/jyyw/131490.j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王昱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称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5年12月19日,《南方都市报》(熊丙奇)《以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消除内容争议》:(作者系教育学者)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5-12/19/content_23078.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南方都市报》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教育学者”。(不排除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自吹自擂)
网上可以搜索到,2016年以来,仍有媒体肉麻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01月14日《黑龙江日报》(记者蒙辉)日前,大庆油田图书馆主办的周末大讲堂座无虚席,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应邀讲授高考志愿填报。
http://www.hljnews.cn/wy/system/2016/01/14/010301323.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1/14/c_128626785.htm
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6/01/14/29310500.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黑龙江日报》记者蒙辉应知道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1月14日,《新快报》(熊丙奇)《推进教育均衡,仅靠指标到校还不够》:。(作者系知名教育学者)
http://news.xkb.com.cn/pinglun/2016/0114/417089.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新快报》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成知名教育学者
2016年4月13日,《成都商报》(要闻记者 张瑾)《公办VS民办 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介绍说,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择校,但由于其公办学校大致均衡,只有少数家庭会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兴趣,结合家庭的经济情况选择私立学校,这种择校属于办学特色择校,而非办学质量择校
http://e.chengdu.cn/html/2016-04/13/content_560245.htm
2016年4月16日,《广州日报》(记者李晓璐、谢绮珊、余骏扬 实习生张钰洁)《奇葩作业多 家长受不了?》: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布置这些互动性作业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们免于死读书。当然,学校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遵循依法执教,更多地考虑活动的安全性以及可实施度,厘清校方、家长等不同方面的责任。作为家长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孩子一起完成相应的作业。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4/16/c_128900452.htm
2016年4月18日,四川新闻网(记者 赵权军)《初二学生坠楼死亡 学校:不便解释学生死因》:4月14日,是遂宁卓同国际学校初二学生小蒲的二七之期,蒋英痴痴盯着儿子曾用过的书,眼泪簌簌滑下脸颊。4月14日,四川新闻网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内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教授。熊丙奇表示,因该学生临死前曾划出命不甘三个字,证明他已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当学生犯错后,教师有权利批评学生,绝不能涉及体罚或变相体罚。[url]http://m.cnr.cn/news/20160418/t20160418_521902018.html[/ur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四川新闻网记者赵权军误以为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是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4月28日,《济南日报》(朱士娟 马赫楠)来源:澎湃新闻《揭秘高校替课族:课上替人喊到最多月入千元,有替考群供交易》: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大学生花钱找人替课不只反映了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折射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问题,是一种功利教育下的畸形校园生态,要消除这些现象,必须向功利教育开刀。
[ur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2418[/ur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有媒体从业人员误以为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是知名教育学者
2016年9月12日,《齐鲁晚报》(王钧 记者 郭立伟)《电子竞技,玩的不只是游戏》: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不过,开设电子竞技专业,并不是鼓励学生沉迷游戏,就如开设葡萄酒专业,并不是纵容学生酗酒一样。高校开设电子竞技专业,也不是玩游戏就可玩进大学,就像开设葡萄酒专业,并非喝葡萄酒就能喝进大学一样。
http://cn.sonhoo.com/info/775802.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齐鲁晚报》记者郭立伟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10月13日,《北京晨报》(本报综合报道)《当局者说 新闻当事人如是说》:——几乎每年,教育考试部门都会对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哪怕再小的修订,都会引起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甚至因此产生焦虑。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媒体撰文称,不管是调整录取政策,还是调整考试内容,都需要坚持三年早知道的原则。
http://bjcb.morningpost.com.cn/html/2016-10/13/content_417403.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北京晨报》切记: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著名教育学者。
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教育学者。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不是著名教育学者
小说《金瓶梅》中的武大郎(武植)是著名做烧饼的,还是著名卖烧饼的?无稽之谈。
2016年10月26日,《扬州晚报》(记者刘冠霖)《扬州一高校学生上课设席位卡 学生存在感增强缺勤率下降》: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则认为,高校采用席位卡上课制度无可厚非,值得鼓励。现在很多高校为了保证学生上课到堂率,从教师点名到采用指纹打卡甚至刷脸技术,其实都是加强课堂管理,提升学生出勤率的做法,席位卡制度比较易于操作,方便。不过,熊丙奇亦建议,学校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除了加强课堂管理,进一步提升课堂课程质量,提升学生参与性是更需要做的。
http://news.yznews.com.cn/2016-10/26/content_5823026.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扬州晚报》记者刘冠霖错称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11月7日,《济南日报》(本报实习生 王希涛 记者 刘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众家长打起拼娃战奥数培训班逐渐变味》: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奥数本是一项十分正常的学科竞赛,并没有非禁不可的理由,奥数没有原罪,那么多国家都开展奥数竞赛,也有奥数辅导,但只有在中国,奥数变味了。
http://jnrb.e23.cn/shtml/jinrb/20161107/1604292.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济南日报》记者刘阳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说成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11月8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杨晓蓓)《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营利民办 专家解读修法影响》:华西都市报记者对此采访了部分民办教育从业者和专家。
专家观点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有助于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支持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61108/000720732.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华西都市报》记者杨晓蓓涉嫌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11月9日,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 谭理)《解读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降价、分类、规范三大热点引关注》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前日,历经数年且备受争议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获得通过,新规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此之前,有的民办教育机构虽然注册为非营利性质,但由于没有相关条例限制,依然存在一些获利回报的情况。修法通过以后,民办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分类,这有助于对非营利学校的支持,也有助于对营利学校的监管,促进民办学校的规范发展。
http://news.hnjy.com.cn/jyyw/149842.j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湖南教育新闻网记者谭理涉嫌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11月10日,中国网(记者王晓霞 刘昌)《熊丙奇:没有任何人否认营利性的民办教育,退步从何而来?》11月7日,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新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对此,中国网教育频道专访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他表示:这符合国际教育主流。
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6-11/10/content_39673104.htm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中国网记者王晓霞 刘昌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著名教育学者”。
2016年11月14日,央广网(记者 杜静)《高校有偿替课成风背后的尴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表示,中国的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包括课程设置自主权。再加上教师对课堂缺乏投入,自然而然课堂质量也就不高、缺乏吸引力。再者,随着大学的扩招,很多课程尤其是公共课程采取大班授课的方法,老师和学生的陌生感增加。更加剧了学生有偿替课的行为。
http://news.cnr.cn/comment/sp/20161114/t20161114_523264487.shtml
读完以上文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是:央广网记者 杜静错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当“知名教育学者”。


恕不一一例举。
媒体从业人员吹捧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或许三人成虎,以讹传讹,严重误导社会舆论倾向。也严重败坏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形象。还把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推上了陡峭的山崖,岌岌可危。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1年11月15日,燕赵都市网(佚名)《孔庆东三妈南部记者事出有因》:(注:11月7日下午,孔庆东发微博说,一分钟前,《南方人物周刊》电话骚扰要采访我,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孔和尚斩钉截铁答复了一个排比句:去你妈的!滚你妈的!X你妈的!史称三妈。)
有资料介绍说,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曾多次炮轰过媒体记者,他曾表示,记者现在是我们国家一大公害歪曲报道现在铺天盖地这些记者排起队来枪毙了,我一个都不心疼!
2016年11月10日,《环球时报》(熊丙奇)《中国学生咋又成了输家》:在社交媒体发达、各种信息混杂的环境中,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保持理性思维十分重要,不然就会谣言满天飞,以讹传讹。
如果上海自由撰稿人熊丙奇坚信自己有学者价值,可以采用网上销售方式待价而沽。起拍价为1元,看哪个单位愿意接收(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人事劳动社保关系?!

以上内容,约****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QQ:3391607971
authentic
中国互联网协会 京ICP备05006316号-2 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平台*认证码:10005616
动态IP:亚太地区43.224.213.110 中国106.39.248.110 黑龙江111.40.52.110 大庆60.218.21.110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并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年过花甲不知天命。老朽愚钝幼稚可笑。独特方式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杀鸡不用刀,水平比猴高。常引用网络文字资料,发表文章不是为了得稿酬,也不指望得到国家教育部党组嘉奖。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Authority
欢迎主流媒体采访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 电话:0106609722501066096612
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 赵建武 新闻处副处长魏亚平01066096143,66097225;传真:0106609661 信箱:[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负责与中央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的沟通、联系,落实有关部门关于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协调、接待、安排新闻单位采访。
主流媒体咨询中国教育问题,请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
邮政编码:100088
电话:010-62003408
传真:010-62003408
电子邮箱:[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当您利益受损时,请先尽快向所在地教育部门举报。
教育部设立统一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监督。
电话:010-66092315/3315(7×24服务,全年无休)
邮箱:[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B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34206274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广告合作|手机版|榕树堂 ( 浙ICP备16043944号-1 )

GMT+8, 2025-7-16 17: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